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轼北宋
字空印
得法于吴江法真
天衣怀四世孙也。
说法于庐山之下。
学者归之如云。
沩山密印禅寺
大圆祐祖开法之地。
为南国精蓝之冠。
崇宁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烬。
寺规模宏大。
潭帅曾公孝蕴
谋于众。
以为非名世大知识。
福慧具足者。
不能肩此。
师其人乎。
于是。
尽礼迎致之。
师亦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广其基构而增修之。
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铸万斤铜钟。
涂以黄金。
立大法宝藏殿。
藏诸佛菩萨之言。
明年
增广善法堂之后。
为雨花堂。
含风而虚明。
吐月而宏深。
自两廊之左。
绕以复屋。
立库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见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场地。
阿罗汉所住持。
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
则所不见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阁而供事之。
明年
得异木于绝壑。
大合抱。
长倍寻。
断而为三。
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极其妙丽。
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
增万牛莫能挽。
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谨藏而卫护之。
今职弗修。
是神羞也。
言卒。
而风雨挟屋。
山岳撼动。
俄而阁正。
万人权呼。
明年
重修大三门
师楚国公
为填其额。
却望形胜。
众峰来朝。
有台自献其前。
宝积灵牙舍利。
葬台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
荡摩云烟。
诸方皆建普同塔。
与僧坊相望。
远不过一牛鸣地。
沩山
拘阴阳之说。
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桥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远故。
或不能亲临。
师曰。
事无大小。
而断于理。
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
众俱临。
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
以智避就之。
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圆祖塔。
而峙立两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庄垄亩。
为比邻所吞。
数世且百年。
莫敢谁何。
师曰。
不直而归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执券證。
诸官竟还二百亩。
玉泉住持僧。
死于龙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师哀之。
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
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
时时见于与夺。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
解住持事。
力辞之。
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终而还。
八年之间。
百废具兴。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
至师大振。
丛林归心焉。
兴修。
盖其游戏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日新晚清
维基
卢日新字敬修号小铭广东东莞城内宝积巷人。
晚清官员。
卢日新自幼静慧,其家赤贫却勤学不辍,与同乡张金鉴友善。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人同年进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金鉴甲辰进士,在礼部任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卢日新也考中丁未科三甲第一百一十六名进士,与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等同榜。
工部主事
卢日新性格清高,在京师做官期间,闭门读书,不巴结上司,结果两次补缺机会都旁落他人,日新却安之若命,不以此为烦恼。
后来,日新以父母年老为由告归。
回乡后,讲学育人,不少学生得以考取功名。
当时日新已年过五十,双亲仍健在,他每日问安侍候,不辞辛苦,其孝行为人所称道。
光绪初年,父母相继去世,日新悲痛欲绝,不久亦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玄觉
释玄觉
高昌国人也。
西土种姓未得闻焉。
学慕大乘从玄奘三藏研覈经论。
亦于玉华宫参预翻译。
及大般若经向就。
同请翻宝积经。
辞惙然。
因梦。
一浮图庄严高大忽然摧倒。
遂惊起告
曰。
非汝身事。
此吾灭之徵耳。
暗悲安仿。
劝诸法侣竞求医药。
后莫测终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瀛州河间人
太祖乾德初,为殿前散祗候,相遇杀父仇人陈友于京师宝积坊北,手刃之而不遁,自言复父仇。
案鞫得实,太祖壮而释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俨唐 675 — 7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
诸暨人俗姓徐
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
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
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
诸暨人
年十二。
师事富春僧晖出家。
證圣元年
以恩制获度。
隶贯悬溜寺。
弱冠从光州岸师。
禀具戒。
时崇福融济二律师。
皆训徒上京
往依之。
升堂入室。
蒙其印可。
由是名声重矣。
睿宗受戒于安国。
诏充大德。
后还江左
偏以四分开导。
俄居法华山。
敷阐金刚般若。
而蹑屩檐簦之俦。
听讲请戒。
云凝风休。
如是几三十载。
不起于座。
开元二十四年
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
都督河南元彦冲。
躬造山中。
俯临郡治。
设筵唱演此经大义。
以称上意。
光州岸公尝梦。
神僧谓曰。
玄俨诚一世之法器。
教之小乘。
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
至是果际遇。
岂非命欤。
未几内捐衣钵。
外率檀信。
装饰石城。
百尺弥勒像。
润州刺史齐浣
运心极广。
视物惟均。
方舟结乘。
奉迎丹阳
馀杭吴兴等郡。
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
广陵迄于信安
方千里
餐规沐德。
殆且万人。
福缘之盛。
乃如此。
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
坐终于寺之戒坛院。
寿六十八。
卜于是月二十
窆之秦望山下。
建塔植松
以表其地。
万齐融述文。
颂德。
兹不录。
凡礼佛名经一百过。
设无遮会十筵。
著辅篇记十卷。
羯磨述章三篇。
金刚义疏七卷。
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释玄俨
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隶悬溜寺。
幼而明敏长则韶令。
标格峻整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
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奥。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
安国授记并充大德。
后还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远近传写。
光州岸公
尝因假寐忽梦神僧。
谓曰。
玄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
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时称法华
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帝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宣讲。
都督河南元彦冲躬。
重光圣日。
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俨之演畅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
纲纪小乘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当仁不让。
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
合高百馀尺。
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
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宝积献盖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
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
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
广陵迄于信安
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
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旃檀林旃檀围绕。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信俨之威神有在。
法主之功德不刊。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
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
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
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唯湛道昭
并躬圣场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
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就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普就字古岩姓刘氏真定人
幼不茹荤,年十有五,即厌俗境,独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礼赞公落发,亲灾道范,博通经律,登坛受具。
历谒林棠、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元,南询之典,日益加矣。
又于鹊里、祟孝、清安老宿,一叩大事因绿,为汝槌拂之下,发明此事。
后依灵岩足庵肃,栖止八载。
主万寿,亦不惮驰驱,远道追随,锻炼日精,了无窒碍,遂付衣颂,且谓之曰:“质性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振吾宗。
”因还宝积,闭关十载。
出诣灵岩,便充首座
大德六年,月庵海告退,寺众即请继席。
大德丁未,受旨护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总统褒赐,号曰“妙严宏法大禅师”。
匡扶七载,退隐灵栖庵。
复归封龙山禅房,再易春秋。
皇庆元年仲冬,更还灵栖。
时祖庭少林阙席,寺中僧侣不远千里持疏而来,请接主座,续佛慧命
盖自达摩西来,密付单传,青州之下,四传万松,为雪庭足庵嫡派。
正令全提,付托得人。
末后一著,心月孤圆。
延祐元年觉达为之铭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沼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夙业翻传。
始依三藏奘师大慈恩寺
后从大乘基师及菩提流志
译大宝积经于崇福寺
选充證义员。
释慧沼
不知何许人也。
少而警慧始预青衿。
依于庠序诵习该通。
入法修身不违戒范。
乃被时谚阇梨焉。
次攻坚于经论善达翻传。
自奘三藏到京。
恒窥壸奥。
后亲大乘基师更加精博。
菩提流志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预其选充證义
新罗庄法师执笔。
沙门大愿尘外皆一时英秀当代象龙。
于时武平一充使。
卢藏用陆景初总预斯场。
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经院。
叹曰。
清流尽在此矣。
岂应见隔。
因奏请乞同润色新经。
證义义净译场。
多所刊正。
讹言舛义。
悉从指定无敢踰制后著诸疏义。
号淄州沼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怀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循州人
出家隶南楼寺。
寺当半海半陆之地。
诚仙圣游居之府也。
数有梵僧寓止。
由尔书语通利菩提流支之译宝积也。
證义
后又于广州制止道场。
译梵僧所赍叶夹。
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释怀迪
循州人也。
先入法于南楼寺。
其山半在海涯半连陆岸。
乃仙圣游居之灵府也。
久探经论多所该通。
七略九流粗加寻究。
海隅之地津济之前。
数有梵僧寓止于此。
学其书语自兹通利
菩提流志初译宝积
至京證义
事毕南归。
后于广府遇一梵僧赍多罗叶经一夹。
请共翻传勒成十卷。
名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
笔受经旨缉缀文理。
后因南使附经入
开元中也。
乾元元年罽宾三藏般若力。
中天竺婆罗门三藏善部末摩。
个失密三藏舍那。
慕化入朝。
诏以力为太常少卿
末摩为鸿胪少卿
员外置放还本土。
或云各赍经至。
属燕赵阻兵不遑宣译。
故以官品荣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居讷北宋 1010 — 1071年3月16日
禅师名居讷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生而英特。
读书过目成诵。
年十一。
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试法华得度。
受具于颖真律师
以讲学冠两川。
耆年多下之。
会有禅者自南方还。
称祖道被天下。
马大师什邡人
应般若多罗谶。
蜀之豪俊。
以经论闻者。
如亮公。
而亮弃徒隐西山
如鉴公。
而鉴焚疏钞。
称滴水莫敌巨海。
怃然良久曰。
汝知其说乎。
禅者曰。
我不能知也。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于是出蜀。
放浪荆楚
屡阅寒暑。
迄无所得。
西至襄州洞山
留止十年
读华严论。
至曰须弥在大海中。
高八万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揽可及。
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
住烦恼大海。
众生有能于一切法。
无思无为。
即烦恼自然枯竭。
尘劳成一切智之山。
烦恼成一切智之海。
若更起心思虑。
即有攀缘。
即尘劳愈高。
烦恼愈深。
不能以至诸佛智顶也。
三复之叹曰。
石巩云。
无下手处。
马祖曰。
旷劫无明。
今日一切消灭。
非虚语也。
后游庐山
道价日增。
康太守程师孟
请住皈宗。
遂嗣荣禅师
又住圆通 仁宗皇帝闻其名。
皇祐初
诏住十方净因禅院
称目疾。
不能奉 诏。
有旨令举自代。
遂举。
僧怀琏禅学精深。
居讷之右。
于是诏
至引对。
问佛法大意。
称 旨。
下贤知人。
临众简严。
不妄言笑。
尝习定初。
叉手自如。
中夜渐升至膺。
侍者每视。
以候鸡鸣。
其精进如此。
住持二十年。
移住四祖开元两刹。
所至丛林。
号称第一。
既老休居于宝积岩。
熙宁四年三月十六日
无疾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欧阳文忠公
贬异立教者。
独尊敬
与贤良苏洵明允游。
相好云。
赞曰。
法道陵迟。
沙门交士大夫。
未尝得预下士之礼。
津津喜见眉目。
却 万乘之诏。
而以弟子行。
尊法有体。
超越两远。
观其标致。
可讽后学。
至于临众。
造次不忘自治。
在易家人。
上九有孚。
威如终吉。
象曰。
威如之吉。
反身之谓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满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
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
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
开成中
进梵夹。
会有甘露之祸。
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声明学。
师事
因请出诸禁祝。
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
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
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大中间
行大㬅拿罗灌顶法。
阿阇梨
著佛法根本。
其说以为陀罗尼者。
法之根本。
盖大毗卢遮那。
寔诸佛所依。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
速疾。
无不可者。
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印度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辞也。
二彦底多。
典正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是。
二唯细非粗。
法护宝云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云音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不关典非子史之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互相出入也。
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者。
即密教也。
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者(义加此)即禅法也。
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沙门道含姚嵩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姚兴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无谬矣。
居士伊舍罗證译毗耶梵本是也。
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河中府密教沙门法进
西域三藏法天译经蒲津
州府官表
上览大悦。
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下梵夹。
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照大师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解沙门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校量寿命善恶报应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
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沙门赐紫衣并帛差。
御制新译序冠于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验。
斯胜古踪。
师犬译诸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
华胥之理致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弘济元 1271 — 13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僧。
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
年十六出家。
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
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
改普福寺,卒。
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
释弘济同舟别号天岸
馀姚人
姓姚氏
幼孤。
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
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
年十六为大僧。
日持四分律。
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
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
久之悉通其旨。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
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
付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滞。
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
明年盐官海岸毁。
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
元丞相脱驩甚忧之。
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
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
帅众遍撒其处。
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
人称神焉
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
适当岁俭退处别室。
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
阅六寒暑寺告成。
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
居四载。
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七年以年高八十。
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
坚卧不起。
门人法航等进曰。
和尚自为固善。
其如斯道何。
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
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
开清镜阁以蛰焉。
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
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
俄疾作即召弟子。
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
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
遂书偈而逝。
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阅世八十有六。
坐七十有一夏。
越七日颜如生。
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自卜之所。
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
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
行于世。
系曰。
有大过人者三焉。
内外书史目则终身不忘一也。
高昌僧般若室利。
学兼华梵世无敌者。
高昌语译小止观。
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
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
凡讲法华一百十会。
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
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
备此三。
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字同舟
别号天岸
馀姚人
姓姚
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
满授以法华经。
辄成诵。
年十六。
持四分律。
踬步之间。
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而精研教乘。
以资行解。
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
依半山全法师
习台教。
久之悉通其旨。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
一日于定中。
彷佛睹四明尊者
付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溢。
若河悬泉涌。
了无留滞。
元泰定元年出世。
住万寿圆觉。
明年盐官海岸毁。
居民朝夕惴惴。
恐为鱼鳖之宅。
元丞相脱驩甚忧之。
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
即。
海岸。
建水陆大斋。
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
帅众遍撒其处。
凡足迹所及。
岸皆复固。
人称神焉
天历迁集。
庆显慈二寺。
适当岁俭。
退处别室。
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
阅六寒暑。
寺告成。
至正五年
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
居四载。
宝积
七年元主降旨。
命主杭之普福。
坚卧不起。
书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六。
坐七十有一夏。
越七日。
颜如生。
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弘济
字同舟
一字天岸
馀姚姚氏子。
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
公师之从父也。
师骏发绝伦。
或授法华经。
辄能记忆。
年十六受度。
为大僧。
持四分律。
顷步之间。
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精教乘以资行解。
其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
依半山全公。
天台之书。
久之悉通其说。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
聚精会神。
存诚不一髣髴。
于观定中。
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增。
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碍。
未几。
泰定改元
开法于万寿圆觉寺
浙河左右杰伟之士。
奔走其室。
惟恐后之。
议者谓。
佛海之道。
以播芳猷。
实自师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
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
满即其从父也。
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
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
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
”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
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延庆越溪澄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
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
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菩提流支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
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
天竺人
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
神悟聪敏,洞善方言。
北魏宣武帝永平初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
后随东魏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
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
永平初
东臻洛都
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
时梵僧七百。
推为元匠。
初翻十地。
笔受
孝静帝
迁都漳邺。
历天平二十馀年。
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
沙门僧朗湛侍中崔光笔受
凡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
其标拟流支尤悉。
尝谓其所居之室。
经论梵夹殆盈万。
所翻藁本。
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
妙工祝术。
尝漱灌。
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
指并。
才数遍。
水上涌井栏。
就酌用之。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中唐 744 — 82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44—约825 俗姓周南康(今属江西)人。
年已长始出家,后嗣马祖道一
庐山五老峰,爱其灵异,遂止住数年。
世称高城和尚
敬宗宝历中卒,年82岁。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祖堂集》卷一四收长篇歌行1篇,《宗镜录》曾多次节引,《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
家世业儒。
后尤进于岐黄之学。
凡僧之有疾者。
召之使治。
必投之良剂。
起其危笃。
而辞其谢礼。
以故多从林下游。
而禅悦法喜之益。
尤所慕嗜。
遂依郡之平田山宝积沙门师愿。
而落发焉。
寻谒大寂禅师豫章
得心法。
庐山
卜居五老峰
食橡栗。
饮溪涧。
如是数年。
而神人仙圣或过之。
俄施币云委。
而户屦响臻矣。
宝历中
示寂。
寿八十二。
释法藏
俗姓周氏
南康人也。
稚龄爽俊始研寻史籍。
而于医方明得其工巧。
同支法存之妙用焉。
有门僧卧疾。
几云不救。
切脉处方。
信宿平复。
其僧多接谈玄。
自尔萌出尘之意。
年已长矣。
恳辞亲投本郡平田山宝积院从愿师下。
受教纳戒。
后游谒大寂禅师
言喻若石之投水。
翛然北下庐山五老峰
爱其灵异独止寒林。
采橡栗掬溪涧。
聊延形气而止数年有二仙乘云而来。
终日谈论。
或留宵宿。
或经月不来。
或继日而至。
他人有见者旁说不同。
及乎学僧臻萃全无踪迹。
又一日告辞藏云。
且归山去师当好住。
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营一院。
宝历中示灭。
年八十二。
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
五老峰
时二仙来终日谈论者何。
通曰。
刘向辑列仙云。
若干人见于内典欤。
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
各半学佛法可非来问道乎。
诗中草虫之应阜螽同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惟净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
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
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
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
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
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
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同译新来诸经。
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
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
仁宗庆历三年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
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疏示之,其议遂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宗衍元末明初 1309 — 13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51 【介绍】: 僧。
平江路人字道原
工诗,善书法。
顺帝至正初石湖楞伽寺,一时名士多与游。
后主嘉兴德藏寺
诗清丽幽茂。
有《碧山堂集》。
宗衍字道原中吴人
善书法,遍读内外书,而独长于诗。
至正初,住石湖楞伽寺佳山水处,一时名士多与游,为危翰林太朴先辈觉隐诚公所推许。
尝以僧省堂选主嘉禾德藏寺,才辩闻望,倾于一时。
年四十三而殁,孙西白金嗣其法。
道原为诗,博采汉魏以降,而以少陵为宗。
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所著曰《碧山堂集》。
太朴道原相知而未尝相见,及洪武革命,太朴江南,而道原之殁久矣。
特为之序其首云。
宗衍字道原吴郡人
元末居石湖宝积院,洪武初住持海盐当湖镇德藏寺,吴下诸名士,咸赋诗送之。
有《碧山集》,危太仆为序,诗家称其清丽幽茂,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
选本误收“野鸡毛羽好”一首,乃温州陈氏女作,今削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祥晖清 1621 — 1672年五月二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晖字瑞林
姓孙氏天津人也。
方在娠时,母感异徵,私祷弥勒院得举子。
六岁随祖母王氏诣院礼佛,虽在龆龄,触事通晓。
近听梵音,辄形喜跃。
祖母知有宿根,不堕麈劳。
久之,入里之无量院,礼济舟薙染。
教习经论,髣如记忆。
年二十,诣宝华受具于定庵
三载安居,专精律部,研究止持。
壬午春,辞定南下,兼慕禅学。
历普陀、天童、育王、显圣诸刹,凡浙中名匠,莫不参谒。
闻济舟病,招之北还。
明年柏林遇独超,痛领钳锤,方得了悟
壬辰春,从檀波来瑞应,命掌监院
律法大弘,寺声复振,皆唱导之力也。
丙申,将登五台
口偈有云:“摩尼宝积光辉满,定向无人觅处逢。
”盖文理通彻,自成妙旨,非徒眈吟咏可以企及。
辛丑檀波寂灭,继主瑞应。
十载精勤,以律持躬,内外肃然。
康熙庚戌京师地震,殿宇倾颓,乃竭资修葺如故。
复构法云、金汤二宇。
壬子夏五月二十五日辛巳,示微疾,集聚诫曰:“尘劳幻影,推穷莫测。
稍涉安排,即成大错。
随缘所遇,莫生节目
谨持斯语,莫或怠息。
”言讫坐化。
春秋五十有二,腊二十有六,塔于都城德胜外古塔之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本㒥清 1623 — 1683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本㒥字远庵
姓陆氏昆山人也。
襁褓即孤,依母与兄,因感嫂亡尸动惧而告母求出尘。
世母曰:“我昔见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从之。
”即依命剪发径投天童。
时明崇祯壬午六月初七,值密云退休通玄,欲往求度。
俄阻危疾,既闻密逝,山翁道忞继席,遂从薙度,前后追随,历经八刹,服勤一纪,其间钳锤炉韛,艰苦备尝,受付嘱于昆山安禅庵。
清顺治十二年冬,就维扬宝积院请。
明年四月,始入院示众。
僧问:“春风吹大野,万物尽光新。
为复法尔如然,为复神通妙用?
云:“脱壳乌龟飞上天。
”僧云:“一声幽鸟云天外,霭霭山光翠欲流。
云:“郤被风吹别调中。
”僧云:“青帝不劳常作主,迥然不逐四时凋。
云:“如何是‘不逐四时凋’底句?
”僧礼拜,便喝。
尝至巴陵𡚓禅人统四众,就普济庵请。
小参:“不传之道,回绝雕镌,松直棘曲,鹤白乌玄。
山僧不是无玄可说,无妙可宣,不欲强生节目,诳惑闾阎,简直说一句究取父母未生前机缘。
”寻应湘阴神鼎之请,始为开法,迁主天童,凡十二载,移蛟川瑞岩,未几继席平阳山,翁示寂,应鄞白云之请,寻复归瑞岩
康熙癸亥秋入寂,世寿六十有一。
著有前后《语录》、《诗集》数卷。
其《被衲歌戏赠兀庵大师》者,词曰:“千丝织,万丝缀,通身是眼百杂碎。
秋云卷处波纹开,荷芰幅边柳线脆。
剪尽烟霞补不全,历穷天地不知岁。
粪扫衣,何森秀,凤毛麟腋俱落后。
领头袖底自玲珑,文彩纵横欺绵绣。
非全襕,真越格,千圣不传谁争得?
珍衣不换老瞿昙,护持那费迦叶力。
不入众,宁随色,非青非白非黄黑,挂时上绿苔痕。
梳风不染红尘迹。
或时蒙,或时披,世事如麻总不知。
不特御寒还御任。
数日炙,与风吹。
谁为伴,谁为邻,棕鞋竹杖与蒲轮。
竹杖他时化龙去,渠能解作弥天云。
”诗境禅心,道通为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从义北宋 1042 — 1091
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从义(一○四二——一○九一)俗姓叶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
年十七通《法华》得度,学于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继忠,甚得教旨。
出世屡迁巨刹,晚主秀州寿圣寺,大阐风。
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谥曰神智
著有《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金光明经文句新记》、《法华三大部补注》、《摩诃止观例纂要》、《四教仪集解》(以上存)、《往生记》、《圆通记》、《寓言》、《搜玄记》等十馀种。
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从义
温之平阳人
姓叶氏
十七通经。
得度学扶宗。
深得教旨。
出世屡迁钜刹。
晚主秀之寿圣。
大阐宗风。
师虽以圆顿为门。
而于戒科。
犹事谨笃。
六时三业之间必使纤悉如法。
宪使刘焘
记师行业云。
端戒清白。
不妄游从。
寤寐三观。
耽味著述。
过午不食。
非法不言。
非右胁不卧。
非滤水不饮。
行步有尝。
坐立如植。
未尝求公卿之知。
可谓贤也已矣。
秀有士族。
请师祷疾。
师命其徒了睿侍往。
及归。
师正色责之曰。
汝为纯厚。
吾故𢹂汝往。
何为俗舍左顾右盻。
谢过而已。
其处身律物。
严慎如此。
元祐六年春
示寂。
瘗舍利于钱唐宝藏。
谥曰神智
师著作十馀种数万言。
皆诠释教义耳。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从义姓叶氏温州平阳人也。
年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峰宝积
尝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
词理切直,为世所信。
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
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瘗舍利于钱塘宝藏,谥曰“神智”。
宪使刘焘记其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
寤寐三观,耽味著述。
过午不食,非法不言。
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
行步有常,坐立如植。
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
”所著《大部补注》十四卷,释《光明文句》者也。
《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也。
《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也。
《纂要》六卷,释《例》也。
《集解》三卷,释《四教仪》也。
《寓言》四卷,释《金錍》也。
《净名略记》十卷,《搜元记》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菩提流志隋末唐初 572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
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
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
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
玄宗开元中长寿寺
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
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
事波罗奢外道出家。
学声明僧祛等论。
年逾耳顺。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来。
天后尤加敬礼。
诏居东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
沙门思忠。
天竺首领伊舍罗等。
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
沙门达磨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
慧觉笔受
沙门胜庄。
尘外。
无著。
怀迪
證义
沙门承礼。
云观。
神暕。
道本次文。
学士卢粲
徐坚
中书舍人苏瑨。
侍中崔璩润文。
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
尚书郭元振
中书令张说
侍中魏知古
监护。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
则佛四十九会所也。
四月八日进上。
御序以冠之。
开元十二年
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寿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丧事给内府物。
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
内侍杜怀信监护。
十二月一日
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
起塔勒碑。
礼也。
释菩提流志。
南天竺国人也。
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
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
年逾耳顺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违。
悟释门之渊默。
隐居山谷积习头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
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
高宗大帝。
闻其远誉挹彼高风。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复加郑重。
令住东洛福先寺。
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孝和厌代睿宗登极。
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
翻度云毕。
御序冠诸。
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
总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
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
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
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
儒释二家构成全美。
宝积用贤既广。
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嚩诃。
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
或云萨婆诃。
或云馺皤诃等。
九呼不伦。
楷定梵音悉无本旨。
此非梵僧传诵不的。
自是执笔之误。
故剋取(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嘱诫弟子五日斋时。
令侍人散去。
右胁安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试鸿胪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
出内库物优赡。
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丧礼其太简乎。
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
勿过舁之火葬。
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
呜呼道尊德贵。
不言而邀。
不其盛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